登录享有权益
积分奖励计划
下载视频源片
工具免费体验
视频制作工具
视频工具
音频制作工具
音频工具
图片设计工具
图片工具
视频制作
其他
牛片APP
APP专属功能
邀请认证

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,认证即可享有:

《信条》不好看,不只是因为观众看不懂

2020-09-10 09:19 发布

幕后 | 行业资讯




就算不是诺兰的粉丝,《记忆碎片》《致命魔术》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《盗梦空间》《星际穿越》《敦刻尔克》等经典影片,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。对于笔者而言,《盗梦空间》和《星际穿越》甚至为我打开了想象世界的大门。


所以《敦刻尔克》之后,等待诺兰的新作问世,等待电影能再次抵达思想的边界,成了很多影迷日常生活外的一件大事。


盼望着,盼望着,诺兰用6年时间打磨剧本的新作《信条》,终于在9月4日和国内观众见面。然而,即使诺兰再次创造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世界,但影片7.8的豆瓣评分与7.9的IMDB评分,依旧暴露了观众期待的落空。


直白说,按照观众对诺兰的标准,《信条》确实不「好看」。


《信条》海


敢下这样的判断,我倒不是想作大死,反倒是结合诺兰过往的作品与《信条》本身得出的结论。或许有人说,你觉得不好看是你没看懂。说实话,第一次是真没看懂,但在二刷并翻看了大量分析后,我倒觉得清晰了许多。


只是这越清晰,我越觉得《信条》不行。诺兰的影迷先别急,且听我一一道来。


1、想象力与故事完全脱节


翻看诺兰之前的电影,每一部都是极富想象力,又能打破观众对时间、空间固有认知的佳作。但在构架出不同的想象世界外,将设定有机的结合在故事中,才是诺兰远超其他创作者的「魔力」。


《致命魔术》影评


然而在《信条》中,诺兰的「魔力」似乎消失了,这也导致想象力与故事完全脱节。


其一体现在冗长的设定交代上。诚然,用大量台词交代设定,是诺兰电影无法逃避的一环,否则真就「曲高和寡」了。但《信条》中,大量的设定、专业词语,甚至每个人物(凯特夫妇、普利亚等)或场景(奥斯陆自由港等)在出现前,都需要通过对话来交代设定,这对电影的故事性与节奏的流畅度伤害很大。


所以与其说《信条》这部电影烧脑,不如说诺兰没有详细解释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太「烧脑」。这样就容易理解了,毕竟时至今日剧情我算是弄懂了,但「熵」我才刚会读。


《信条》剧照


其二体现在真实感的缺失上。从《蝙蝠侠》三部曲开始,诺兰就给自己的电影定下了要求:有实景、搭模型实拍的可能,就坚决不用特效。用他的话说,这些烧钱的要求,是为了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。


为此,拍摄《信条》时,诺兰又「大姑娘坐花轿———头一回」的在片场炸了一架真实的波音747。



不过钱是花了,导演对真实感的要求却没能实现。这一点上,我觉得诺兰搞错了重点,或者说《信条》只是他对观众理解复杂设定能力的一次实验。


因为他很清楚,场景与画面的真实感能第一时间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,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观众能够理解的故事,才是大众可以产生共情并身临其境的关键。彼时《蝙蝠侠》中人杰地灵的哥谭市、《盗梦空间》的多重梦境、《星际穿越》的多维空间,观众个个能带入,这才是诺兰NB之所在。


倒不是说炸飞机不好,毕竟诺兰和华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不容我这个妖怪来反对。更不是说《信条》没有「心」,毕竟高超的配乐和大量商业片的元素,都让影片紧张、刺激。


但如果《信条》仅仅只能通过简单的导演技巧传递真实感,那确实对不起诺兰的实力,也对不起那架波音747。


波音747遗照


2、幼稚的剧情


这一部分其实有些主观,但每个例子,都让我在观影时稍感不适。这些情节点就像闹着玩儿似的,作用也只是在帮助诺兰更好的诠释理念,或者用最省事儿的方法交代剧情,而不是讲好故事。


比如面对军火商安德烈手下的几个保安,主人公没太费劲就逐一击倒。此时等在车外的保安队长正狐假虎威的威胁女主凯特,眼看主人公从厨房一路杀下来,凯特的表情从绝望到重燃希望,说出了“Not always, apparently”这句台词。


这段表演和台词有双重意图,其一是在主人公打赢后,凯特对结果的欣喜,其二是暗示凯特将主人公视为希望,她有了走出「地狱」的可能。


按理说,一场戏有两重交代,从剧作角度看完成度很高,但从凯特表情变化到说出台词的过程中,我总有一种可以但没必要的想法。


走出影院后我回忆这种感觉,可以借一位导演的话做总结:这是电视剧的拍法。



又比如主人公在灯塔完成训练后混入博物馆内,此时负责馆藏的工作人员劳拉发现了「特殊」的主人公。此时劳拉不但用大量台词交代了电影最核心的设定,更用「比第三次世界大战、核战争更严重」的后果,为主人公和观众强调了影片的危机感与紧迫感。


虽然从后续的剧情看,劳拉所言非虚,但在电影开篇不久,一句仅有简单背景交代,缺乏画面做向导的「威胁」,完全无法让我进入到情绪中,反倒想替主人公对劳拉说一句“就这”?


主人公进行「逆时」训练


多说一句,在这句硬桥硬马的台词之前,我正疯狂吸收「逆时」「熵」等新鲜词汇,脑子实在是转不过来,而这样的情况在观影过程中屡见不鲜。用一句高级点的词,就是《信条》缺了一丝「呼吸感」。


3、干瘪的人物


故事没有吸引力,《信条》在人物塑造上也不过关。过往,《盗梦空间》中柯布对妻子的爱与羁绊;《星际穿越》中库珀对女儿的承诺和思念,都在传达情感之余,增加了角色的魅力。但这一次,诺兰似乎没「走心」。


以主人公为例,虽然倒推结果,他是整个计划的设计者,但在影片中,他没有名字,也没有人物弧光。甚至连他对凯特的情感,也是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

这就导致人物在行动过程中,观众无法产生共情,自然也无法很好的融入情节。


主人公


女主凯特的着墨颇多,也是很多矛盾冲突的起点。但即便是电影的关键人物,我们也很难从她身上看到人性的闪光。故事中,她更多是被动的一方,做出的决定也大多被逼无奈。


一方面,诺兰通过这种极端的设定,强化了人物的悲情色彩。但另一方面,凯特缺乏个人判断,甚至在最后强行失去理智,导致拯救世界的任务遇到危机,则体现了角色塑造刻板,更像工具人的问题。


诺兰绑架著名女明星


唯一能打动人心的角色,是之前一直没提到的尼尔。作为主人公的好搭档,尼尔不仅帮助他理解「逆时」、渡过难关,更在关键时刻,承担起拯救主人公的任务。


这位来自未来的英雄,在清楚自己命运的情况下,依旧选择进入周而复始的时间和命运中,在影片结尾,展现了诺兰在人性上的把握能力。


这条父子线埋的够深,情感爆发也够强烈,如果能看懂整条脉络,尼尔的塑造极为动人。但对于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而言,结尾才姗姗来迟的情感够精妙,却着实是有点晚。



结 语


《信条》中有句台词,被很多观众拿来做电影的注解。那就是「不要试图去理解它,而是去感受它」。但如果我完全不理解智能马桶是帮我清洗屁股的,那突然一股水流涌进我的X花,感受估计也不会太好。


不过,电影的定义是「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」,所以观众能不能看懂其实不重要,这或许是诺兰在拍摄《信条》时没有过多考虑观众的原因。


作为电影爱好者,我对这种探索并不完全否定,毕竟作为二维艺术,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,电影在未来或将遭遇「比第三次世界大战、核战争更严重」的危机。那么如果这个时代有一位先驱者,能提前做探索和调整,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夫·诺兰。
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文/老九 来源/导演帮(ID:daoyanbangwx)
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2NHAvUwQ6uMqU3FMzgzwg

内容由作者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,附以原文链接

https://www.6pian.cn/news/7625.html

表情

添加图片

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分享编剧、导演干货、行业热点。
推荐文章 更多+
拍片计算器-拍片估价

关注我们

牛片网微信公众号
牛片网官方QQ群
分享给其他人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